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热忱邀请海外英才依托我院申报2025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一、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具有博士学位(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以后),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材料学科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
3.一般应具有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的工作经历,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4.其它条件依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通知。
三、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四、支持政策
1.薪酬待遇
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实行协议年薪制。另可享受高水平成果奖励、科研绩效奖励,上不封顶。教师事业编制,可聘任正高。
2.事业发展
1)启动经费:国家提供100-300万元科研经费,学校按照不低于1:1配套。另可多渠道申请科研经费支持个性化发展。
2)平台空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等国家级平台科研资源雄厚,全方位满足发展需要。充分保障科研办公用房。
3)成长导师:依托团队,学科领军人才担任一对一职业导师,指引个人学术发展和传授教学育人技能。
4)研究生指标:聘为博士生导师,单列招生指标,首聘期前三年每年提供1-2个博士生招生指标。
3.服务保障
1)安家住房:根据需要提供校园内周转房。国家给予入选者5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学校提供丰厚的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另可享受地方补贴政策支持,学院提供特别补贴。协助推荐、解决配偶工作。
2)子女教育:省、市示范幼儿园、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小学和湖北省示范高中,保障子女优质基础教育,提供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
3)医疗保健:可办理“楚才卡”,在医疗、保险、出入境等各方面享受便利。特设三甲医院免费体检,享受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全国前10的顶级三甲医院专家就医绿色通道。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芳、张文军
电话:+86-27-87543776
邮箱:clxyhr@ hust.edu.cn
邮件标题“2025海优+姓名”,附件简历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工作经历和主要学术成果。
符合申请条件且通过评估的,会安排专人跟进申报事项。
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创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具备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
1981年“材料学”获批首批博士点,1988年“压力加工”获批首批重点学科,199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括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居全球万分之一。
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科技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教育部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等多个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也是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强磁场装置和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级研究平台重要依托学科。学院注重平台建设,已经建成先进的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制备、材料成形等公共科研与教学平台。
学院建有一支由院士和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和研究员80余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近60名。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0余名,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近50名,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目前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封装技术3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国家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是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软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学院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电子封装4个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并作为主体单位建设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材料工程专业型研究生专业。
近5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过1000项,包括国家973、重大专项、863、支撑计划、ITER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实现多宗重要技术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先后有10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出版专著和教材近3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