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上午,厦门大学余兆菊教授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海波教授邀请,在我校材料学院开展学术报告,主题为:SiC基纳米陶瓷:先进制备方法、微结构构筑与性能。
余兆菊博士,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高性能陶瓷纤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执行副主任。2004年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同年到厦门大学工作。2012-2013,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材料与地质科学学院访问研修。 2016-2017,担任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材料与地质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2017-2018,获德国“洪堡资深研究员”(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for Experienced Researchers)项目资助,再赴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目前担任陶瓷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和《Ceramics International》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曾担任欧洲陶瓷会志《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首席客座主编(Guest Editor in Chief),陶瓷领域重要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组委会成员(包括CIMTEC2018、HTCMC9、MSE2018、MSE2018、CICC11、HTCMC10、ICC8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在Nature Material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cta Materialia、Nanoscale、J Mater Chem C等国际期刊上已经发表SCI论文70余篇, 在国际会议上作分会邀请报告30多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2)低维纳米功能材料(电、磁、催化等);3)有机硅功能高分子材料。
本次报告聚焦于聚合物先驱体陶瓷(PDC)法经聚合物成型——热解制备陶瓷,通过聚合物先驱体原子尺度设计——调控陶瓷组成(化学组成、相组成)与微结构(纳米/微米结构)以获得预期性能。与传统的粉末烧结法相比,PDC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一种制备硅基陶瓷的先进方法。基于PDC法,实验室制备了一系列SiC基纳米复相陶瓷。其中,在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先进陶瓷材料方面有以下研究:设计制备一系列含过渡金属Hf/Ta单源聚合物先驱体,经PDC法制备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硅基纳米复相陶瓷,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和电磁性能。值得一提的是,通过PDC法原位形成独特的金属碳化物核壳结构,并证实核壳结构可巧妙地调控材料的电磁性能。而在环境功能陶瓷方面则制备含纳米碳相、催化功能氧化物、Nowotny相的SiC基纳米复相陶瓷,在电磁吸波、电磁屏蔽、光催化分解染料及电化学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PDC法原位形成Nowotny相在催化、电磁性能方面拥有先进的功能性。
通过对SiC基纳米复相陶瓷相组成与微结构的研究,建立了聚合物分子结构-陶瓷组成、微结构-陶瓷性能之间的科学联系,为拓展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硅基陶瓷的功能性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