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材料学院共有2项成果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占我校获奖总数的一半,位居全校第一。材料学院黄云辉教授、王新云教授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并领奖。
我院作为牵头单位所获2项奖励分别是:黄云辉教授等完成的“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协同机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新云教授等完成的“多工位精锻净成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云辉教授等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协同机理”:高效能量存储是发展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对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是两类主流电化学储能器件,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面临巨大挑战。单一电极材料无法同时满足上述要求,构筑复合电极材料,发挥各组分协同效应,是提升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在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本项目提出了“电化学活性复合”、“共形强耦联”和“界表面复合储能”的储能机理,可显著提升电化学性能。这一成果不仅可用于锂离子电池上,也可以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上,用于提高电池材料的容量,增加循环寿命,特别是釆用界表面储能和电活性复合,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大幅度提升。所研发的氮掺杂硬碳,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比容量高达1000 mAh/g,是目前所报道的硬碳负极材料中容量最高的,而且1分钟可充电至满容量80%以上。该项技术2014年已转让至深圳华为公司,用于快速手机充电技术。8篇代表作全部为ESI高被引论文,其中4篇曾入选ESI前0.1% 热点论文,SCI他引1577次;20篇重要论文合计SCI他引次数2286次。论文引用者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330多个研究机构,包括31位各国院士(含诺贝尔奖、美国总统奖得主等)
王新云教授等完成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工位精锻净成形”:多工位精锻净成形是一种批量制造高精高性能锻件的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高效、节材节能等优点。美日德等国都将其作为制造业前沿技术,实行垄断控制。该项目实施前,我国相关技术一直未获突破,严重制约了汽车、军工等行业关键零件的创新研制。因此,急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工位精锻净成形技术与装备,但面临如下难题:1)锻件在多工位成形时流动复杂,各工位的变形量难协调、流动过程难控制;2)净成形时模具应力高,极易损坏,难以保证寿命;3)多工位成形带来严重的动态偏载,难以实现高精高效批量生产。
');
for(var i=0;i
"+l.split(',')[0]+"");
}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