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斯琪 牛鹏飞 李佳琪)李德群老师是我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约请他谈谈“师道”,李老师欣然接受。
简朴的黑毛衣、低调的休闲裤,时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李德群老师身上没有“院士”、“教授”这些身份带来的距离感。当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已在等候我们,并拿出水果招待,接受采访时随和得就像老朋友之间的聊天。
李老师为师四十载,培养了不少人才,当谈及他和学生之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李老师回忆道,初次去上专业课,学生出勤率不到一半,他请大家回宿舍后给缺席的同学传达他的要求,号召同学们都来上课,给李老师一个鼓励。同时,他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叙述性转变为启发性,在课堂上经常出一些思考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出勤率直线上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过来学生的主动性又促进了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就是李老师“教学互长”的师道。
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李老师对这种传统十分赞同,但对那种过度的尊师、盲从老师的做法持否定态度。“老师只是比学生先学了几年,老师讲的也不一定全对。尊师的同时,要敢于质疑。”
而对一些大学老师只注重科研,不注重本科教育的现象,李老师这么看:“绝大部分老师对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的,科研成果会给研究生的教学带来很多好处,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他还指出,大学和中学的教育特点有很大差别,大学将中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大学生要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将老师讲授的内容扩展开来。
李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李老师回忆了自己的学生生活,初中他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写作水平突飞猛进,成为他考取武汉一中的一把利器。高中他在多位老师的关怀下,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入大学,清华基础课老师高水平的教学给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谈到他的研究生导师肖景容教授时,李老师动容地说,肖教授和他情同父子,是他科研方向的引路人。
李老师告诉我们,一路走来,老师们具体传授给他多少知识也许不太记得,但对他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上进心的启发,至关重要,他永远铭记在心。为此,他建立了自己的师道——做一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树立自信,永远是开启智力和提高能力的两把金钥匙。”
师生之间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教与学,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李老师在谈到科研成就时说:“自己离不开科研团队中的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一届又一届研究生努力工作和长期积累基础上的”。
李老师在清华、华科、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进修过,对这三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李老师评价说:“在清华,学生的志向高;在美国,自主精神强;在华科,团结互助好,每到一处,都要发现那儿的优点并加以吸纳。”
“更多、更好地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是李老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谈心结束时,李老师也不忘勉励我们,李老师说:“今天你们以华科为荣,明天华科以你们为荣,期待着你们早日成才。”